真正能干成事的人,无非是摸透了这4个字

手机PG电子

栏目分类
你的位置:手机PG电子 > 新闻动态 > 真正能干成事的人,无非是摸透了这4个字
真正能干成事的人,无非是摸透了这4个字
发布日期:2025-08-17 02:36    点击次数:163

图片
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
内容来源:2025年8月2-3日,笔记侠于山西晋中举办的PPE课程2025级第三模块【历史学·道与术】。

分享嘉宾:张国刚 ,清华大学资深文科教授、教育部长江学者、笔记侠PPE政经哲导师。

责编| 贾宁排版| 拾零第 9105 篇深度好文:6077 字 | 15 分钟阅读

思维方式

笔记君说:

决策,意味着有很多不同的策略需要做出取舍和决定。

企业决策,真正的智慧在哪儿?在于能把看上去矛盾的东西给揉在一起!

企业生存法则的最高境界,不是什么死守一套道理不放,而是动态平衡——在“道”(根本目标、想要的最佳结果)和“术”(具体的方法、谋略)之间灵活调节!

在这个变化快得吓人的世界里,如何既要守住根本底线(道),又要有能力找到灵活的路子把难题解开(术),在复杂的世界里真正“成事”?

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帮你打破那些自己可能都没意识到的思维定式。

西方管理学中有这样一个道理:一个企业家,如果他的脑海中能容纳两个完全相反的理念,他就一定能成事。因为不要执着于单一观念,有执念的人往往是大学教授。

所以,听完大学教授的讲解后,一定要保持警惕,他只讲了一方面的道理。能讲多方面道理的人很少,这就是所谓的圆融通博。

实践中这样的人很少。识时务者为俊杰,俊杰与儒生和俗士的差别就在于此。儒生和俗士只讲一种道理,儒生高调,俗士鄙俚,而俊杰在比较通透,明白不同情境下有不同的道理。

笔记侠的PPE(政经哲)课程也是如此。大凡天下之学问,万事成败皆不出道与术这两大范畴。天下之学问,万事成败皆在这两个维度上。道是方向,术是方法;道是规则,术是谋略。如何合规又符合利益最大化,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。

图片
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
对于我们这些实践工作者,尤其是企业家和创业者,要抓住道与术。术的问题更多,所以接下来的课程主要围绕术来讲。

一、做事,要学会变通

曾国藩只读两种书:修身读经,经济读史。修身做人,经书能告诉你做人的道理;而经邦济世,经济天下,则需读史,因为史书能提供操作的案例。

所谓经济,即是经邦济世之意。那么,读什么史书呢?曾国藩自己曾说:“窃以为先哲经世之书,莫善乎司马温公《资治通鉴》。”

晚清罗遵殿曾是浙江巡抚,在太平天国时期,全家投水自尽,唯独儿子罗少村因在外读书而幸免于难。后来,在家中办理丧事时,曾国藩、李鸿章、左宗棠、胡林翼等人都前来吊唁,因此他得以结识曾国藩。

罗少村写信给曾国藩问读什么书,曾国藩回信说:“你就读《资治通鉴》这本书。”这段话收录于中华书局的《曾国藩书信集》中,其中有两句话尤为关键:《资治通鉴》能够“穷物之理,执圣之权。”它不仅阐释了事物的道理,还洞悉了唯有智者才能领会的权变之术。

这种思想在《资治通鉴》中也有体现,即“行权立断,违经合道”。

图片
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
以东汉末年何进杀宦官的案例为例,最初何太后不同意杀宦官。

(笔记侠注:何太后在做皇后的时候,杀死了汉灵帝的王美人,汉灵帝特别生气,差点废掉何皇后,后来多亏张让等大宦官说情才给保下来,所以何太后不想让哥哥杀掉宦官集团的人。)

何进无奈之下偷偷请董卓等外面的军阀进京,结果引发了天下大乱。表面上看似尊重太后意志,实则使自己陷入被动。何进的幕僚陈琳建议他果断采取措施,违经合道,先斩后奏,再向太后汇报。

(笔记侠注:陈琳说,何大将军您现在掌握着京城的兵权,想要处置几个宦官那还不是一句话的事?您应该行权立断,现在您反而召集外面的军队进京,到时候事情办不成,反而会引起更大的祸乱啊。)

陈琳讲的就是中国智慧的核心:违经合道,守正出奇。可惜何进没有听从这个建议。

图片
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
在中国古代的礼仪中有严格的男女之别,礼制规定叔嫂之间“不通问”,意思说是小叔子与大嫂见面不能直接对话或问候,容易引起各种嫌疑。

传递东西更是不可以,如果真要递东西给对方,就要先放在桌上,让他自己来拿,这就称为“男女授受不亲”。

有个叫做淳于髡的人问孟子说:“那么,如果嫂子掉到水里,小叔子可以用手去拉她吗?”

孟子回答说:“嫂嫂掉在水里而不去拉,这简直是豺狼!男女之间不亲手递接东西,这是礼的规定;嫂嫂掉在水里,小叔子用手去拉她,这就是通权达变。”

儒家最讲究通权达变,如果凡事都只求一板一眼不会变通,在儒家看来就是小人的表现。

所谓“违经合道”。什么叫“道”?就是更高、更全面的一个利益,而不是我个人某种狭隘的利益。因此我们企业家做事时,必须在“经”和“道”的问题上搞清楚。

二、“经”与“道”的三大维度

关于“经”与“道”,有三大维度。

第一个是常规道理(经)与根本利益(道)。

就是我们刚才讲过的“叔嫂不通问”(经)与“嫂溺援之以手”(道)。“叔嫂不通问”是常规的道理,“嫂溺援之以手”是根本利益,为的是救人第一。

常规道理当然需要遵守,日常生活工作也应当如此运转。俗士坚守常规道理,儒生更是将其升华为普世真理。但我们必须关注根本利益,救人一命最为重要,这是根本。

图片
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
第二个是一般程序(经)与最佳结果(道)。

比如仓库着火了,你马上向领导报告仓库起火,这是程序正义。

有人认为我们应该坚持“程序就是正义”的观点,比如程序的对错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遵守程序以维护秩序,而非正义。哪怕判决有误,我们也需要遵守,否则像特朗普的支持者那样冲击国会,岂不是乱了套?

图片
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
但这其实是西方的逻辑,他们将所有利益置于程序和规则制定过程中,因此格外重视规则。规则一旦制定,便按规则行事。

然而,中国的智慧在于程序不能完全替代一切。在制定和遵守程序时,我们追求最佳结果。一般情况下按程序行事,但在特殊情况下,程序需灵活变通。

第三个就是理想(经)与现实(道)。

理想非常重要,但是你不要把它当作操作指南。

公平、公正、公开,这是理想,但是现实往往是不尽如人意的。只能接近理想,不可能完全实现所谓的理想状态。通往理想之路更是会曲里拐弯,就像我们开车去一个地方一样,我们必须左右转弯,如果一直直行那肯定不行。

所以,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这样,我们大家都有美好的理想,但是那只是一个方向,一定要务实。

三、人生智慧,一分为四

一分为四是中国古代的智慧。孔子曾说“可以共学,未可与适道;可与适道,未可与立;可与立,未可与权”。这里分了四个层次讲不同层级的人际关系。

第一种人际关系是“可以共学,未可与适道”,这意味着大家一同学习并不容易,我们可以共同学习,但未必能互相为师。

第二种人际关系则是我们这些志同道合的人,“可与适道”,在这个小圈子里,大家理念一致,这已经是一个更高的层次了。

第三种人际关系是“可与立”。即便我们志同道合,也未必能成功,若能合作成功,已属不易。

最难的是通权变,要理解时势的变化。这是第四种人际关系:“可与权”。

面对问题,家事、国事、天下事,有各种解决方案,左、中、右;刚、柔、适度,等等。最关键的是第四种“权变”。如同下图:

图片
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
具体来说,左是一种办法,右也是一种办法,严是一种办法,慈也是一种办法。理想的状态是刚柔兼济,严慈结合。

比如,在金融政策中,鹰派主张加息,鸽派主张减息,鹰派强调国家调控,而鸽派则倾向于市场调节。理想的情况是让国家和市场这两只手都发挥作用。

然而,其中的关键在于“权”的变化。因此,我们需要学习的正是这方面的知识。你看,任何一个方面都可以被视作心灵鸡汤,都是一种道理。但如果这些道理不与实际问题、实际情况和环境相结合,它们就变成了教条。

图片
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
这个情境就是“何人、何时、何地、何事、何故”,这五个“何”决定了我们应该采取左还是右的策略,或者略左还是略右。当然理想的情况是“中”。

因此,我们强调不左不右,实际上就是一左一右的平衡,这是核心思想。

图片
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
看过孔子,再来看孟子的人生哲学。

《孟子·尽心上》这一篇内容讲:杨子取为我,拔一毛而利天下,不为也。墨子兼爱,摩顶放踵利天下,为之。子莫执中;执中为近之。执中无权,犹执一也。所恶执一者,为其贼道也,举一而废百也。”

杨子就是杨朱,他讲“拔一毛而利天下,不为也”,一毛不拔。这就是讲很自私,唯我。

墨子兼爱,“摩顶放踵利天下,为之”,顶就是头顶,踵就是脚跟,墨子磨光头顶,走破脚跟,只要对天下人有利,他就去做。

这跟杨子完全相反。

子莫这个人主张折中,折中就接近正确。但折中没有权变,就好像固执在一点上。人们之所以厌恶固执这一点,是因为它损害了正道,抓住了一点而废弃了其余。

如果不懂得权变,光是执中,光是那个理想的目标,既为人又为己,总是想着“双赢”,你就是一种偏执。

所以,我们讲要“违经合道”。

图片
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
孟子笑话了一个叫尾生的人,留下一个典故叫“尾生之信”。

尾生跟姑娘谈恋爱,约好在哪个桥墩下见面,说不见不散。后来姑娘没来,他就等着不见不散,结果涨水了他还不走,他就被淹死了。

这件事就说不知权变的人,就像这个尾生一样迂腐愚蠢。

孔子在《论语》里,就评价过管仲。管仲是齐国公子纠的老师,公子纠的对手是自己的弟弟公子小白,当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共同的哥哥齐襄公被杀的时候,这两个人跑去临淄争夺国君的位置。

两拨人在路上遇到了,跟随公子纠的管仲一箭差点把公子小白射死,还好小白命大,这一箭刚好射在皮带钩上面,留下个典故叫“射钩之仇”。

后来公子小白即位,公子纠自杀,管仲在好友鲍叔牙的推荐下出任齐国的相国,辅佐小白也就是后来的齐桓公,九合诸侯,一匡天下,成就了霸业。

于是孔子的学生子贡就问孔子说:“管仲这个人很糟糕,不仁呐。他原来跟公子纠做事,公子纠被齐桓公(公子小白)逼迫自杀,管仲还做了齐桓公的相国。”

孔子就说:“管仲辅佐齐桓公,称霸诸侯,匡正了天下,直到今天民众还在享受他的好处。如果没有管仲,恐怕我们也要披头散发,穿向左开襟的衣服了(笔记侠注:假如没有管仲辅佐齐桓公,中原地区的人都会受到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甚至被统治)。管仲这样的人哪能像普通人那样恪守小节,自杀于小山沟里,而谁也不知道呢。”

孔子这话的意思是:作为精英,你要从国家民族利益考虑问题,这也是“违经合道”的具体体现。

图片
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
好的人生亦是如此。以张良为例,我来谈谈他的进退之道及其变通之智。

秦末乱世时,张良也曾召集数百人起义,但后来他发现刘邦更胜一筹,便决定不当首领,转而辅佐刘邦,将自己的这些人马交予他。

这就像我们企业中,有时不必自己创业,跟随他人也能成事。

记得有一次在上海授课,一位宁波女生分享她的经历:她认为自己做衣服无法与杉杉、雅戈尔这种大公司竞争,于是决定将工厂卖给他们,转而生产配件。

她投资数百万购置设备,专门制作衣服上的标签,每个衣服标签的金额虽小,但利润率高,累积起来也十分可观。

这让我联想到张良,他不图高位,甘愿辅佐。

我曾问学员,是想当老板还是职业经理人?两者有各自的行事法则。《易经》中的乾卦、坤卦早已阐述这些道理。有人用《易经》算卦,这只是普通兴趣,但《易经》本质上是一种应对不同情况的复杂思维模式。
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
张良辅佐刘邦后,积极出谋划策,直言不讳。从彭城受命到楚汉之争,他始终尽心尽力。然而,刘邦称帝后,张良选择沉默,因为局势已经发生了变化。

举例来说,刘邦欲换太子,张良不发一言;分封大臣时,张良亦保持沉默。这是因为,他深知言而无益,反而可能招致祸端。

张良在太子之争这些事情上一句话不说,你不能说他太自私,不关心国家大义和汉室安危,这是因为他即使讲了也于事无补。

他和吕后说:“咱们皇上在危难的时候,经常听我的建议,现在天下安定了,因为喜欢小儿子想换太子,这是他们父子骨肉之间的事情,我们做臣子的没有说话的份”。

后来吕后执意让张良帮她想办法,张良给她出了个主意:请出商山四皓做太子的辅佐。

(笔记侠注:商山四皓是秦末汉初的四位隐士,刘邦几次聘请他们出山都被拒绝。)

一天,刘邦与太子一起吃饭,他见太子背后有四位白发苍苍的老人。问后才知是商山四皓。这四位老先生上前说道:“我们听说太子是个仁主,又有孝心,礼贤下士,我们就一齐来作太子的宾客。”刘邦知道大家很同情太子,又见太子有四位大贤辅佐,消除了改立赵王如意为太子的念头。

魏征曾问唐太宗,是要他当忠臣还是良臣?忠臣直言进谏,哪怕被杀;良臣则考虑效果,助君成事。

张良的智慧在于,他明白在特定情况下,沉默亦是明智之举。无论是处理太子之事,还是平息将领不满,他都巧妙应对,达到预期效果。

最终,张良在刘邦去世后,选择退隐,修身养性,多活了十几年。这启示我们,在政治江湖中,进退取舍需审时度势,相机行事。

图片
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
所以做人做事的领导力,皆可一分为四:进退止代表不同应对策略,需根据时势灵活运用。

对应当下的市场政策,“进”就是凯恩斯的政府调控,“退”就是哈耶克的自由经济(看不见的手),“中”是两种政策手段都用,同时发挥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。

这是一个理想,很难达到两个条件都是对称的,但是两个工具都会用,看在哪种情况下哪种工具多用点,“权”是两种手段的变化和力度。

中西文化在此亦有差异,西方更顺本性,而中国则讲究权变之道。

四、企业家应该怎样做决策?

在我们企业进行经营决策时,由于我们面对的问题并非单线条,所以我们在做决策时,要坚持“四句话原则”。

第一,听取多数人的意见。

这样做的目的是了解大家的利益关切,以便在出台政策时,大家能够接受,减少阻力。不要仅凭一己之见,而要多层次、多角度地听取意见,了解大家的利益关切。

第二,与一部分人商量。

这里说的不是与少部分人商量,而是要与各领域的专家商量,与他们商讨可以打破自己的知识壁垒和蔽障。

第三,拿自己的主意。

最终,你要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决策。为什么?因为他们在业务层面考虑,而你要从政治层面考虑;他们从专业角度出发,而你需从全局出发;他们关注当下,你则要考虑整体,包括财务部门、研发部门、销售部门等。这时候你就要想,该如何做出这个决策?

第四,要轻个人得失。

这里的“个人得失”是指不要只考虑自己能获得多少,而要把企业的长远发展放在首位。即使当下个人看似有些吃亏,但企业的稳步发展才是最重要的。公司好了,个人就会好。

图片
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
以上原则,显示了尊重利益的不一致性。

结语:“违经合道”的智慧

从曾国藩的“经史之辨”,到孟子的“嫂溺援手”,再到张良的“进退有据”,贯穿始终的只有一个核心:“违经合道”的智慧,然后我们的领导力依据情境一分为四:进、止(无为)、退、权(可进可退可止——不管白猫黑猫,抓住老鼠就是好猫)。

成大事者,必能兼容矛盾,在“道”的灯塔指引下,灵活运用“术”前行。

企业家决策的“四句话原则”:听多数人的意见、与少数人商量、拿自己的主意、轻个人得失,正是这种智慧在现代商业领导力的浓缩。

笔记侠发现:如果当代企业家和创业者能够进行跨领域学习,在政治经济浪潮中驾驭周期,在历史长河中提取规律智慧,在哲学深海中锻造思维模型,这对于企业家和创业者实现见识的拔升,必将大有益处。

于是,笔记侠PPE(政经哲)商学院以“中国心,世界观”为价值观,以甄别、发展、陪伴第五代企业家为使命,开创了中国第一个面向企业家的PPE课程;旨在帮助想成为第五代企业家的朋友,通过学习政治、经济、哲学、商业智慧提升认知,锻炼企业家面对“极端复杂时代下”的决策能力。

图片
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
*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笔记侠立场。

图片
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Powered by 手机PG电子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